【长江网讯】
(楚天金报)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意义非凡,但不少市民仍反映贷款难以发放。记者采访了众多金融专家,他们都表示,其中的原因很多,不仅有相关机构的原因,也有下岗职工本身的问题。这需要有关部门大力宣传,使小额贷款的性质得到广泛理解,同时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联系,提供创业指导,真正使小额担保贷款起到促进再就业的积极作用。
银行的两个“顾虑”: 经济考量和责任风险 对于“小额担保贷款难”的问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专家称,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银行的态度不够积极。银行的工作属于经营性质,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城镇失业人员的小额贷款,金额小,笔数多,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工作都很繁重,而担保手续费和利息的收取标准都不高,银行的成本太大,所以一般大的商业银行都不太愿意做这项工作。
专家表示,还有一点是银行的“责任风险”。国家在小额贷款方面有担保基金作保障,从事小额贷款发放工作,从经济上来讲对银行而言风险不大,但银行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风险”,即由于部分失业人员客观存在的自身经营能力低、信用意识淡、流动经营管理难等因素,再加上现在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不好,成功的概率不大,因此,有些小额贷款一发放就成了不良贷款。从银行对工作人员考核的角度而言,由于实行的是终身责任制,不良贷款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相关人员的工资、职称等切身利益,这也是商业银行放贷不够积极的一个重要原因。
创业者应避免的思想误区: 贷款不是“扶贫款”
专家称,现在有少数失业人员个人信用度不高,甚至有些失业人员把小额担保贷款当成政府的扶贫款、救济款,根本不想归还,“一颗老鼠屎,搞坏一锅汤”,有人贷款不还且追还难度较大等,导致银行办理小额贷款的兴趣大为减弱。
专家认为,要想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顺利进展,还应调动银行贷款的积极性。银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最担心的是信用风险,因而应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创业者信息和信用管理档案,增强个人信用意识,消除银行发放贷款的顾虑。
贷款顺利的条件: 多方必须劲使一处
专家还认为,对发放小额贷款的银行机构及贷款对象,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与经济利益支持,财政担保基金也要尽快落实到位,以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要强调,银行不能为一味追求高收益而排斥小额担保贷款。除此之外,各部门还要强化信息交流,使清收环节紧密衔接。
只有银行、财政、社区和城镇失业人员等各方面通力合作,才能推动小额担保贷款的长期稳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