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正街市场2008秋交会开幕 首日订单超20亿元人民币
“汉正街秋交会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内容不断创新!”已连续多年参加汉正街的秋交会的品牌服饰广场经营户陈长剑,谈到今年的秋交会的变化,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今年的秋交会有了网上交易平台,这对品牌服饰代理商和经销商的促销效果特别显著,很多的客商都是通过网络慕名参加今年的秋交会的。 昨日,汉正街市场2008年秋季商品交易会开幕。开幕当天,来自中南六省的二级市场3000多位采购商参加现场洽谈,签订商品采购订单20.5亿元。 据悉,8日至13日秋交会期间,将分别举行商务洽谈、“畅想生活、精彩自我”中国服装流行趋势展示秀、“霓裳艳影”流行女装时尚秀等活动。
电话钱包搞掂网上交易
秋交会首日,陈长剑就签订了20万元的销售订单,新发展分销商5个。他保守估计品牌服饰广场3000多经营户当天签署的订单可达到5亿元。 汉正街管委会商务办主任李传华说,汉正街电子商务平台采用的“电话钱包”解决了支付问题。“不少汉正街商户觉得电子商务很高深,又不会上网,但是他们都会打电话,用电话来完成电子商务,大大降低了商户的使用门槛。”据悉,采用定单和网上交易新模式,不仅大大降低客户的商务成本,同时为商家拓展了一条新的营销渠道。 李传华介绍,汉正街电子商务平台今年4月正式开通,并首次出现在秋交会上,形成了产销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有形与无形市场互促共进的发展新格局。到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有望占到汉正街年销售总额的5%。 品牌成汉正街博弈市场新法宝
以前,汉正街总给人“低价低质”的印象,近年来,随着市场管理的规范化以及人们消费时品牌意识增强,品牌逐渐成为汉正街老板们在市场博弈的新法宝。 “秋交会前夕,我们投入2000万元,将市场内不能达到品牌要求的商户一律清退,坚决走‘品牌’定位!”汉正街品牌服饰广场一位人士说。 据悉,该市场要求入驻品牌必须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正规厂家,凡不符合要求的商家,市场管理方宁愿退赔装修,也要清退。此次清理不符合“品牌”要求的商户,调整面近一半。 一位经营户介绍,近年来,汉正街市场管理逐渐规范化,商品档次分明,一些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往往比杂牌销售更好。
本报记者 尤义 通讯员 罗建国 赵燕
◇ 记者观察
秋交会见证汉正街变迁 三十年前,汉正街率先在全国恢复小商品市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中国流通领域改革的“试验田”和“风向标”。每年一度的汉正街秋交会见证了汉正街的巨大变化。 20多年前从浙江来汉正街经商的经营户张清江,参加了自早期汉正街小商品展销订货会以来的历次交易会,他说,上世纪80年代初,秋交会当时叫小商品展销订货会,场地很小,很简陋,商品主要是针头线脑的小商品,而现在的秋交会无论从设施、商品和参会商与过去都不可同日而语。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旧城居民区,已变成了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商务区。目前,汉正街市场的核心区域由83个专业市场、十二大经营区域构成,在市场周边及“8+1”城市圈建有产业基地和物流园。“相比往年,现在的秋交会,商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升!”一位前来定货的客商深有感触。 本报记者 尤义
◇ 相关新闻
主打时尚女装 成市场改造的“寄养鱼池” 汉正街十三行市场昨开业
本报讯 (记者 尤义)昔日杂乱不堪的长堤街,成了汉正街又一个品牌市场。昨日,投资近千万元改造而成的十三行红遍天服饰市场正式开业。 据悉,该市场将主打时尚女装,并将成为汉正街第二轮市场改造的“寄养鱼池”。 汉正街市场业态细分过程中,十三行市场是又一个差异化的市场布局。据该市场负责人程力介绍,十三行经营面积4000多平米,可容纳250多家商户,该市场是将原长堤街一带老城区的民房改建而成,投资近千万元。 该市场定位为时尚女装批发市场,要求所有入驻商户必须到品牌厂家原厂进货,该女装市场商品将更加新潮时尚,由于采用原厂进货的方式,价格将具有一定优势,而且对潮流的反应将很迅速。 “以前的长堤街,也有商铺,虽与品牌服饰商城相邻,却有天壤之别,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不仅市场混杂,破败不堪,严重影响汉正街整体形象。”程力称,经过改造,该地段不仅整体形象有了很大改观,而且公共安全将进一步提升、其本身的商业价值将更加凸显。“以前,这里一些位置偏僻的商铺,一年租金不过两三千元,改造后,年租金将是原来的三四倍。” 据悉,由于汉正街正面临第二次市场大改造,部分拆迁地段的商户将无处可去,十三行市场将成为这些商户的“寄养鱼池”。 程力称,这样不仅减少了拆迁矛盾,同时有利于汉正街市场稳定。此外,通过这种临时市场建设,可形成一个新的商业地段,也有利于吸引投资商对该片区投资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