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岁末,拜金庸所赐,大众媒介对“谣言”问题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讨论“谣言”的问题,传播渠道、媒体责任、大众心理成了此间的热词。
自新京报新知周刊创刊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同各种形式的谣言“作斗争”,从早期的“韩医真相”、“北京7月飞雪”、“一次性筷子问题”,到新近的“千年极寒”、“转基因谣言”“小龙虾事件”……经历了这么多谣言之后冷静地想一想,不难发现,“金庸被谣死”虽然影响甚大,却算不得什么“大谣言”,也产生不了太大的危害。
首先,这是一类最容易被“粉碎”的谣言。无论谣言如何广泛传播,听者众多,都会被金庸本人一次公开活动记录瞬间击溃;其次,它传播时间非常短,从兴起到被扑灭,不过几个小时,完全是“杯中风浪”;最后,它不会对社会生活的任何方面产生有实际意义的影响,据说它甚至没有对金庸本人的生活产生太多影响。
并非所有的“谣言”都如此“温和”,也并非所有的谣言都这么容易被破解———甚至很多谣言在被反复破解多次之后,依然到处流传。科学技术领域是这些谣言的“重灾区”。翻翻过去一年的新知周刊不难发现,有些谣言直接对产业界造成了影响,带动了炒家,引起了市场波动;有些谣言则重创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对农户、种子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有些谣言裹挟一些真实事件的余威,对某个产业、某些企业给予了重创……
在这样的时候,辟谣往往是无力的。卡普费雷在《谣言》一书中总结了“辟谣无力”的种种原因。首先,辟谣信息往往不如谣言信息“有用”。因为谣言可能异于常识,因此显得较为重要。而辟谣则常常是过时信息,显得较为庸常,看起来“价值不大”;其次,受众一旦接受一个谣言,就会无意识地回避辟谣。
在一个著名的美国谣言被辟谣之后,有一项调查显示,有54%的相信谣言者其实是接触过辟谣信息的,只是他们很快就将辟谣给忘了;再次,信息接受存在障碍。记忆心理学显示,具体的概念比抽象的概念更容易被记住,当一个人听到某项辟谣“X不会致癌”时,“X”和“致癌”更容易被记住,这条信息可能在日后被错当成“X与癌症存在关联”;最后,辟谣行为本身会带来反弹。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来选择对某个观点的态度。
所以,很多人并不在乎谣言本身的逻辑是否缜密、事实是否可靠,只是因为它与自己期望的、想象的情况一致,便拿来为自己所用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辟谣者往往会陷入某种形式的“阴谋论”。在新京报新知周刊参与某些科学谣言的辟谣过程中,我们也曾经一度面临“为有关部门背书”之类的“指控”。
理性是去魅的前提,是粉碎谣言的工具。上线未久的大众科学类交互网站果壳网也正因此设立了科学辟谣的专门主题站“谣言粉碎机”,并且很快就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我们为此与果壳网“谣言粉碎机”联手制作这期形式特别的2010年年度科学盘点特刊,为去伪存真的工作聊尽绵薄之力。
1侵华日军改造小龙虾基因
【谣言】
外国人都不吃小龙虾。这种小龙虾对有毒水体有极强适应力,喜食腐尸,铅汞锰铬砷等毒素在体内积聚到正常值的几百倍,也不会影响它生存。是典型毒物。驻中国的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日本人想到了当时日本国内随处可见的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的前身),经过一系列的基因改造,克氏原螯虾被成批运到日军驻地,担任起水体清洁的工作。
【真相】
小龙虾不是由侵华日军生化部队带到中国来的。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原产于北美洲,主要栖息地是墨西哥湾沿岸,特别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其实,在新奥尔良和巴吞鲁日都有小龙虾的专门市场,嗜者甚众。除了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都有小龙虾的身影。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小龙虾贸易量高达30万吨以上。
日本是小龙虾进入东亚的跳板。大正九年(1920年),有人在日本神奈川县镰仓市建立了食用蛙养殖场,养殖牛蛙。昭和二年(1927年),有人从夏威夷带来了20只小龙虾,想将它们培育成牛蛙的饵料。而从此一发不可收,小龙虾占领了日本,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包括北海道在内除了一些岛屿之外的地方都发现了小龙虾的身影,甚至克氏原螯虾的日本亲戚———日本黑螯虾都快被它斩尽杀绝了。现在一只活的日本黑螯虾在宠物市场上要卖到3000日元,而小龙虾的价格只有它的三十分之一。不过,日本人并没有把这种生长迅速的动物当成美味。他们觉得小龙虾肉太柴。
由于缺乏详细的文献记录,我们只知道小龙虾最早登陆中国的地点是南京附近,时间大约是1929年,很可能是被当做宠物或者饵料引入的。目前,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从崇明岛到新疆,都可以找到小龙虾。但是它的最主要栖息地仍然是华东地区。
其次,小龙虾不是基因改造的产物。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直到1953年才被发现。而基因工程技术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才诞生的。直到1980年,第一只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才诞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是绝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技术来改造小龙虾的基因的。
最后,在科学研究上,对污染物非常敏感,或者非常耐受的生物,往往用作环境有无受到污染的指示生物。但即使是非常耐受污染物的生物,如果它拥有一个良好的排出减毒机制,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可能也非常低。
早在1995年,上海的科研人员就对生活在上海地区的部分小龙虾进行了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汞、铜、铅、锌、镉等重金属在小龙虾体内均有检出,但全部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而且大部分的重金属集中于虾鳃和内脏中,肌肉的含量很低。这个结果,在之后十多年陆续进行的后续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2003年以来,苏州大学、江西农大和安徽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调查后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总的来说,尽管小龙虾对重金属有一定的富集能力,但是大多集中在我们不爱吃的虾鳃,内脏和虾壳中,对于吃虾肉的我们来说,它让人重金属中毒的可能非常小。
(瘦驼,科学作家 田不野,农学博士)
【点评】
食品安全问题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但在2010年却出现了几件被过度张扬了的“食品安全问题”。扑朔迷离的“早熟奶粉”事件是其一,微小青春期与外源性性激素的普遍存在给这个事件增加了很多可能,下半年的“奶业陷害门”更让它变得真伪难辨。小龙虾导致肌溶解事件也是其一。在事件发生之后,一些传布多时的谣言再度兴起,对相关的产业、人员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
我们坚信:再正确的主张,再重要的观点,都会因为牵扯到谣言而蒙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