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 1998年创办《财经》杂志,任主编 。
一年前的9月15日,美国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金融危机加速恶化,全球经济随之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时隔一年,曾经的痛苦似被遗忘,世界经济触底复苏迹象初现。尽管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向仍存分歧,但乐观情绪已占上风。 在此,我们更愿意强调,世界当前面对的只是未经手术的表面性复苏,倘沉浸于刺激计划带来的复苏,忽视结构改革的紧迫性,则无异于再患“健忘症”,其后果令人担忧。 应该说,人们对于本轮金融危机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轮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失衡,其核心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金融的高杠杆率和国民过度消费,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新兴市场经济的高储蓄和高投资。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过度繁荣的金融中介和全球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泡沫的破灭,宣告了高消费和高投资这一对共生体消亡的开端。一年前雷曼兄弟公司垮台,正是危机纵深升级蔓延全球的阶段性契机。 目前,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全球经济出现复苏嫩芽。在危机深重之时,政府、业界和学界纷纷对危机的原因、传播机理、防范措施展开检讨,忧患之声既急且强;如今,危机仅仅是有所缓解,而国际和国内有针对性的改革行动屈指可数,变革诉求已经明显减弱。当前还出现一种说法,断言这一轮危机不过是技术性失误的一段“插曲”,很快就会被经济史“吸收”,无关乎结构性改革。这虽是一家之言,亦足证无视教训的轻狂之态重现。 诚然,一年来,各国应对危机政策取得成效,世界经济向增长轨道回归,其中经验也值得总结。特别是世界各国注重吸取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惨痛教训,能够对共同实施刺激计划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达成共识,对于短期稳定经济起到了良好作用。然而,以往的措施不过是为了缓解燃眉之急。当前情势略缓,正应继续对国际经济体系的相关安排展开更为深刻的检讨,并适时付诸调整行动。 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现有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有足够的认识。 过往数月中,各国普遍实行了宽松货币政策,使全球出现新一轮流动性过剩局面,通货膨胀压力日显,也增大了出现“滞胀”的可能,防范措施必须跟上。此外,刺激计划还有可能进一步强化原有的结构失衡矛盾,这在中国的投资政策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更是不容回避的着力点。 同步采取刺激政策的背景,凸显全球金融货币体系制度性改革的重要性。当前,一方面,应当尽快建立刺激政策退出的国际磋商机制,以保退出的时机和方式具有协调性,防止美国单方面突然退出带来的汇率重估和商品市场价格动荡;另一方面,应尽快就未来的国际金融及货币体系改革确定制度性方向,作出战略部署。 当前,趁形势转好之机,需要痛定思痛、总结教训、付诸行动。为避免世界经济的复苏出现反复,进而避免相同的危机基因再次肆虐全球,最重要的是绝不能忘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