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削尖脑袋挤进银行的大门,却常因无法提供足值、有效的担保而在最后一关“折戟沉沙”。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上,铸造银行认可的担保链条,成为信贷投放的必要一环。
由于担保单位要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以往单个企业寻找担保单位艰难。今年青山区创出新招:绿色冶金渣、申安机电、宏发设备等3家企业由政府牵线,抱团成立武汉市第一家不同行业的信贷联保体。一家贷款由另两家担保,担保实力增强后当年获得银行授信2600万元。
但这种模式局限同样明显:抱团作保需要实力相当的企业,如果企业间缺乏往来和信任基础,还需要政府出面联姻。在政府强势的局部地区,抱团作保有示范效应,但要普遍缓解担保难,只能依靠独立的担保公司。
武汉信用风险管理有限公司是江城最大担保机构。该公司董秘夏黎将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比喻成金字塔,塔尖的可以顺利拿到贷款。担保机构做的是中间这一层,“就是银行想做但又觉得没人兜底,如果担保公司承保,银行就干。”
目前,该公司下设“武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由于有政府背景,别的担保公司担保限额普遍只有注册资本的3倍,但这家公司却可以放大10倍,即最多可担保30亿元。
去年该公司为300多家小企业贷款担保13.5亿元,今年这一目标有望达到20亿元。
除了担保,化解融资难的另一个基础工程也在该公司悄然上马:提供企业资信。目前,武汉市已将联合征信系统委托给该公司进行承建。征信系统包括了工商、民政、房产等200个信息项,涉及26万户企业信息。
夏黎坦言,征信与担保本身就是金融链上下游关系,征信资料提供给担保公司后对于诊断企业状况,判别担保风险大有裨益。
目前,像武汉信用风险一样从事担保的公司在武汉有200多家,注册资金在2000万元以上的就有100多家,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小企业融资中关键一环——担保问题可迎刃而解。
该市经委中小企业处处长余昌刚说,全市担保公司资本金按最少20亿元计算,经担保放大后,每年起码可以做六、七十亿元的担保。但大多数担保公司没有为企业担保,而是向担保费更高的个人提供担保。
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红分析,担保公司与银行一样都要控制风险,谋求盈利。除了国有控股的担保公司履行政策要求外,其余民营担保公司必然提高门槛或转向更高收益的个人贷款担保,这样就会减少对企业担保量。此外,目前担保费也普遍在2%-3%之间,加上贷款利息、资产评估、财务审计等费用,小企业融资成本至少在10%以上,费用过高不利于其成长。
为刺激担保公司扩大规模,去年该市出台政策,一是增加由财政出资的区级担保机构,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二是市财政逐步从现有的1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出资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行风险补偿。
张红建议,为使政府资金发挥更大效果,政府还可以考虑设立小企业融资专项补助资金,用融资消费券的形式发放给小企业,企业在贷款、担保或其他融资中介使用,以抵免费用。 |